9月29日,在縣詩詞楹聯學會和宿松中學的精心策劃下,詩詞進校園活動在宿中如期開展。
此次活動,特邀了程集中學、縣二中、花涼中學、電大、實驗中學、城小、松小等8所學校師生代表參加。
首先進行了詩詞研討交流。與會人員暢所欲言,談體會,抒心得,大擺詩詞進校園近年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對師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一致認為詩歌的社會功能,道德文化修養不可小覷。多方論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詩詞的價值追求和取向,并列出了文天祥《正氣歌》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志,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吶喊。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視察北師大時,語重心長地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會上大家各抒己見,見仁見智。
接著進行詩教觀摩。金朝輝老師以徐志摩《再在別康橋》為課題,讓聽課者度過了生動活潑的45分鐘。課堂上,師生共同賞析徐志摩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倍受詩文感染的金老師涓涓細語,娓娓道來。尤其是闡釋中文精巧嫻熟的筆觸,更開啟了學子們聯想的閘門。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縈回,對眼前無可奈何的離愁,都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正如一位女同學直接了當地表達:“我喜歡徐志摩的愛情觀,想心中所想,寫靈魂深處。”大家一致公認這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
活動的第三項內容,由縣詩聯學會耄耋老人齊振元老先生圍繞詩詞為什么要進校園和詩詞能否扎根校園兩個問題展開論述。先生援引屈原、杜甫、蘇軾、辛棄疾、岳飛、陸游、文天祥直至魯迅等十幾位名家名將經典例句,采取師生接龍的方式,由老師吟上句,學生接吟下句,師生流暢對答,場面生動活潑。充分證實了選入教材的經典詩詞和散文,已牢牢嵌入學生腦海中。從活動中可以看出,歷史經典,詩文所孕育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已深深感染了學生。中國“詩教”傳統由來已久,詩詞教育重形象,意境,易誦易記,以藝術感染力,使學生在閱讀、吟誦及鑒賞中,收到震撼心靈,陶冶情操的效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為深化詩思,先生還特別讓同學們吟頌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重點分析解讀了習近平《念奴嬌·追思焦格祿》。前者描寫了雄偉壯闊而又美麗妖嬈的北國雪景,評價了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作為革命領袖的偉大抱負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堅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而后者字字句句走心,從心底喊出“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發出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鏗鏘誓言,真切表達了對焦格祿精神的深情贊頌和作者自己愛民為民,敢于擔當責任的感人情懷。兩堂生動教學,充分展示出中華詩詞在校園內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把總書記的囑托化為行動,績效卓卓。以詩育人,功德無量。
活動的最后,齊老從《詩詞》報《新花集》欄目中選編了小學、中學、大學三類層次學生中部分優秀作品展示交流,學生人手一份,算是布置課外作業吧。便于課余賞析臨摹。為了讓同學們理解把味,老先生還在講堂上勾勒出《懷友》中“物華冉冉韶華逝,望斷天涯孰可知”,“花落隨流水,空山淚杜鵑”等十來批句聯進行意境和意象分析,借以拓寬同學思路。“我愿蠶絲獻,變成綢錦裳”,以此幫助同學們開闊詩野,走向詩歌殿堂。尤其可喜的是邀請來的8所學校都先后成立了自己的詩社并辦起自己內部交流的刊物,有心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如宿中成立了“松子文學社”,創辦了《松子》,其中不乏許多優秀作品。如《寄父親》中:“過去,我不再提,只因,我提不起。只寄一句,希望您,照顧好自己。”父愛如山,躍然紙上。《我們的信仰》結尾句:“過去與未來/兩個模塊/而后/我們約定了一個方向/承載著/屬于我們共同信仰”。信心滿滿,枚不勝舉。
傳承理當有序,宿松是國家命名的詩歌之鄉,詩詞走進校園,已經步入常態化。
作者:安徽省宿松縣詩聯學會 董邦震
附詩一首:
詩詞走進校園觀摩
董邦震
七色之秋望眼迷,校園碩果壓千枝。
文理方興詩斗艷,階梯學子揭吟旗。
謝草鄭蘭馥桂怡,吟鞭起落仄平依。
論詩豈止方家事,桃李清風玉露滋。

